重新看待艺用人体
对下面的内容的快速的总结(因为我记这些其实主要还是做心理建设,减少我在面临复杂结构时的挫败感):
- 我学习艺用人体,是为了绘制看上去可信的人体,它几乎必定和实际人体不一致,我也不必追求能完全预测和解释模特身上的每一块肌肉(老师也做不到,医生也做不到)
- 艺用人体不是科学理论,是艺术理论,不同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在里面,而所有的艺术家心里的心智模型,都和真实人体有异,再次地强调,我的目的是表达,而非解释和预测和党同伐异;艺术家自己的艺用人体的心智模型,甚至模特的身体,都只是参考,而非教条
- 接上条,结构上的错误是必定存在的(因为艺用人体本就存在个人差异且和真实人体有差异),它和风格是一体两面的,我的重点是始终保持逻辑自洽,一以贯之地去遵循我脑子里的对人体的空间结构,并在注意到不合理的时候修正它
关于艺用人体的能与不能,艺用人体能:
- 建立一个对人体的概括的,坚实的,自洽的空间结构模型和运动模型,并在使用各种媒介,无论是线稿还是上色时,都能够自信地,一以贯之地表现出来
- 大概地解释、预测模特运动时,各块主要肌肉群的附着,收缩舒展、穿插关系,并且用于原创、默写人体中
- 主动控制体块的结构,大小、比例,肌肉的厚薄,穿插等,以绘制不同性别、年龄、体态的人体
艺用人体不能:
- 建立一个完全符合事实的空间结构模型和运动模型
- 解释,预测模特身体边缘和内部的每一个起伏
- 绘制完全精确的人体结构
正确意味着可信,但可信不需要完全正确。我在之前发现透视如此,我在现在发现,人体亦是如此。而这再次证明,艺术并非是复刻现实,艺术理论并非是用于解释现实,
在之前对透视的学习的经历中,我对透视的认识,从底层框架变为了参考信息——我要做的不是把透视空间当作一个硬性约束(事实上这让我不可能绘制人体这样的有机物体),而是当作一种参考信息——提供给我更多关于我所绘制的物体的信息:大小、方向,去帮助而非约束我去进行绘制,而代价则是精确,而实践证明,即使不精确,仍旧能骗过人眼。这是出于效率、精确性、可信性三者的权衡。
而现在我发现,我对人体的认识也应当要有类似的修正。对艺用人体,即我脑子里将要建立的关于人体的心智模型,我(即使没有明确写出来,)原本认为:
- 它会对肌肉进行概括,对胸髋的结构进行夸张,但它不会改变肌肉的穿插关系
- 利用它绘制出来的人体将完全符合真实人体在相应情况下的运动
- 它是统一的,所有艺术家都会建立相似的艺用人体的心智模型
- 能够预测,解释一切动作下,身体所有肌肉的收缩、舒张,穿插,能够让我看到模特照片就能够分析他身上的所有起伏
而这四点都是错误的,我注意到下面的事实:
- 艺用解剖的人体和真实的人体有差异,在肌肉、骨骼上均会做很大简化,胸髋的形状会有差别(对比医用解剖,注意到真实的胸髋的最短的距离是非常接近的,而艺用解剖中这个距离大了很多以体现腰部)
- 我对照了汉普顿,minimaru,肖纬春三个艺术家的艺用人体书籍,注意到他们对胸腔,髋部的形体的定义都有差别,这差别会影响很多东西,比如我注意到肖纬春的髂嵴和真实人体接近(好像还更加夸张一些),髂嵴和肚脐等高,而在minimaru,汉普顿,以及许多二次元人体中,髂嵴比肚脐低很多(实际上它们的骨盆都定义地更扁一些)
- 在毛厂速写跟练课中,我注意到老师很多时候都不是照抄模特身上的体块,肌肉结构,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即心智模型)去做绘制:
- 躯干、四肢的角度,我发现四肢和躯干的轮廓线的俯仰经常和事实不一致……我猜测是因为模特的角度不好,画出来没效果,破坏动态等,实际上老师也强调了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画,和老师不一样也不要紧
- 在肌肉的附着、穿插上,老师许多次都没有完全根据模特身上的肌肉起伏来,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定义,并声称这就是造型意识——对看不清楚的结构硬编
- 一些肌肉,老师自己也不认得,他说这时候直接抄就得了。(创作时怎么办?创作时显然它们就不存在了hhh)
这些事实让我重新看待艺用人体……我现在认为,艺用人体主要是用来表达而非解释,其目的是在自圆其说的前提下令人信服。这里只需要“自圆其说”,只需要“令人信服”,而不需要“精确无误”。艺用人体终究是服务于视觉的,它追求的是绘制看上去可信而非实际上可信的人体,它不要求自己符合真实的运动学(如果硬要说什么动,也是二维的动态)。
何谓自圆其说?我认为这个自圆其说就是说,我脑子里能够建立一个逻辑自洽的人体的空间结构,并且在草稿、线稿、上色阶段,均一致地去表现出这个结构。这里,逻辑自洽最重要,正确性反而是次之。因为,逻辑自洽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权威性(即使是虚假的权威)。当然,虽然说正确性次之,但这个空间结构应当接近真实人体,让观者能看得出来画的是人。
关于逻辑自洽重于正确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三维动画中的人体模型,它的拓扑,绑骨,运动,是符合真实人体的吗?真要去掏出把解剖刀瞧瞧,必定会发现到处都是漏洞;二次元的概括人体,《阿凡达》中的外星人,应该都也可成为例子。
就艺用人体本身出发,我知道胸肌的一个起始点是锁骨二分之一处,倘若我把这个起始点移到肱骨,让胸肌和三角肌之间没有间隙……这样得到的结果,似乎也不会影响胸肌的视觉印象…(实际上我看有些解剖图就是这么画的)
而我在这里大胆做一个猜想——去他妈的写实人体,我跟着《孤岛危机》中的纳米服上的肌肉,把它们当成人体肌肉去建立关于人体的心智模型,是否很大程度上也能骗过人?我觉得这个可能还有谱,毕竟浩克和竹节虫一样的角色都是存在的。
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的艺用解剖,不是研究真实人体,而是研究一个和真实的人体足够一致,能够骗过观众的幻觉体系。那透视、色彩、和其他部分,不都是幻觉体系吗?
总结,无论是人体还是透视还是色彩还是艺术的其他领域,只要不是照抄,我们画的,都是心智模型,都是我们的理解,而既然真理无法穷尽,我们的理解当然就会有偏差,重要的是,接受这种偏差,“点到为止”,能服务于实践(骗过观众)即可。
这是我给自己无法完全看懂复杂动作的肌肉穿插的失落做的心灵鸡汤,用来提示我自己:
我学艺用人体的目标不是为了看懂模特身上的所有起伏(我脑子里的心智模型可没那么细节!),看不懂也 OK,不影响我画,编,实践;而我实际画出来的肌肉,骨骼,它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符合现实人体的,无论是出于我主动修改以强调什么东西,还是我无心犯下的错误,但它应当足够唬人。
关键在于,我知道我心里的空间结构(心智模型)能够骗过人眼。在这里,自信最重要。
强调一下,我写上面一大段东西,不是说学习人体结构不重要(不如说至关重要),而是说,不必强求自己学的,画的完全对,而是说,即使有小错误也没关系,重点是我要对我画下去的东西自信(除非它确实入不了眼)。
但至少上面举的例子可能需要用实践验证一下。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