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正念,冥想和拔毛癖
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学习冥想,但先记一点东西,作为理论依据(虽然全是来自 AI 的,我比较质疑它的科学性,还是得以书籍中的说法为准)。
但我需要让自己明确一下,我现在这么学习是不靠谱的——AI 太容易附和我了,我应当通过 RAG 去学习,这让 AI 能从权威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像这样和我玩文爱,cosplay。
书籍的话,准备看《八周正念之旅》,这本书看上去不那么神神叨叨,之前尝试 peek《十分钟冥想》,然后发现作者的文风我太难接受了,我要的不是什么生活的感悟啥的,而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以及客观科学的理论基础。
我必须告诉自己——这是我最后一次直接拿 AI 的说法去写在笔记里。以后我必须要利用 RAG 进行学习,看具体使用哪个软件,是 LangFlow 还是 Dify 还是第三方的个人知识库软件。
实际上下面的内容越写心里越没有底儿,因为对这方面还是太过缺乏经验。我意识到,我后面实际学习相关内容的时候,应当从脑科学的角度去出发,从默认模式网络,突显网络,中央执行网络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去出发去建立心智模型(但同样要避免过度客观性,要从实践出发)。但这时候我建立的实际上就不只是关于冥想的心智模型了,而是关于脑袋运作,关于人的生活、学习的心智模型了。
这里摘录下面最重要的部分:
而冥想,是训练觉察能力的核心的方式。冥想反复从走神回到当下,而当下,就是当前的自己和世界,就是觉察感受到的东西。
要回到当下,需要一个锚点——需要现实的,而非思维中的未来或者过去的东西,而身体上的感受,是最合适的锚点——它始终存在,它具体且客观。
而呼吸,是一个最合适的锚点——它是多通道的,包含触觉,听觉,嗅觉,而且它永不间断。每次走神,我都能通过呼吸唤回自己。
重新看待冥想
在过去,我经常怀疑冥想的意义,我觉得冥想不过是宗教或者什么东西用来麻醉人的工具,和鸦片无异。我因此觉得搞冥想的人都是傻瓜。
但最近研究酒精的替代品,看到AI提到什么所谓的“正念冥想”,突然感兴趣因此去询问了一下 AI,得到下面的结论:
- 过去的冥想脱不开宗教的烙印,但现代的冥想方法对此进行了扬弃,将宗教的部分去除,保留其科学的部分
- 正如健身锻炼肌肉,冥想是一种对大脑的训练方式,冥想让人主动地、高频率地从分神回到专注状态,以此训练大脑使它更加专注。
冥想并非仅是某种心理作用或安慰剂或逃避方式——冥想能够确实地改变大脑结构,更具体的说:冥想通过反复觉察注意力漂移(如呼吸时走神)并主动拉回,能增厚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我调节)并削弱杏仁核反应(减少应激性)。
但同样地,冥想也不会革了你大脑的命,不会让你突然“开窍”,智商直奔 200,正如健身无法让你成为超人,它有其局限性。
能这样顺滑地接受冥想,其实也可以归结于我之前看了《刻意练习》一书,其中提到神经可塑性——大脑的结构是可以随着我们不断实践而改变,适应我们的实践的。因此,我相信大脑可以像肌肉一样被我们的主动练习所改变。
冥想的过程,显然就是让大脑习惯于专注,允许大脑认识到自己在走神,并主动地回到专注状态。
冥想能够提高下面的能力:
- 审视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显然对批判性思维有利)
- 审视自己内心的能力(显然对情绪管控调节有利)
- 专注的能力,观察力(显然对学习画画有利)
但更正式的说,是提高大脑的觉察 Awareness 能力。
觉察
觉察,即不评判地注意自身感受、思维、身体反应、外部环境。听起来很折衷主义?我也这么觉得,但可以换换思路,这个下面谈。
“不评判地关注”,这个是说我们要不偏不倚地正视我们的感受、思维、身体上的信号如疼痛,瘙痒,冲动、环境。不对此做任何有倾向性的判断,而是承认,然后接纳它的客观存在。
我比较倾向说,觉察,就像是作为一个第三者,透过镜头去看自己和世界,不偏不倚地正视自己的思维过程,自己的情绪和动作,自己身上莫名的疼痛和瘙痒,他人的表情、动作。重点是,我不是以我为出发点去思考,而是以一个机器人的角度,任何事情发生就是发生了,我只是正视它,接纳它,把它作为感性认识。
我正在生气,情绪激动;我额头上有一些微妙的疼痛,集中在表面区域;(断食10小时后)我感觉到一阵阵的饥饿感,胃在发紧,灼热感;(看到悲伤的新闻后)我喉咙发紧,呼吸困难。
觉察大概是这种感觉,只是看待,没有分析,觉察的过程中,没有理性的参与。
而冥想,是训练觉察能力的核心的方式。冥想反复从走神回到当下,而当下,就是当前的自己和世界,就是觉察感受到的东西。
冥想反复从走神回到当下,可以把它想象成肌肉从放松到紧绷以提起重物,在冥想时,我们主动、高频地进行这一个操作,而结果是肌肉量增加,我们更容易去提起重物,即更容易关注当下。
要回到当下,需要一个锚点——需要现实的,而非思维中的未来或者过去的东西,而身体上的感受,是最合适的锚点——它始终存在,它具体且客观。
而呼吸,是一个最合适的锚点——它是多通道的,包含触觉,听觉,嗅觉,而且它永不间断。每次走神,我都能通过呼吸唤回自己。
提高觉察能力的意义
感受到的东西,我们无法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它。
这么看来,觉察其实是很普通的东西——元认知嘛,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思维(不过元认知包含分析自己思维的部分,而觉察真的就只是观察,描述,不做分析)。这时候就想问了,觉察能力的提升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如何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里不讨论太多因为发现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总之,觉察能力的提升就像换成更好的镜头去看待自己和世界,我看得更清楚,更细致,无论是对自己的思维还是对外界,这让我能够更早地,更明确地知晓自己的想法,来为后续的行动做指引。比如我更快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愤怒以及愤怒的原因,我就有更多机会把这愤怒抑制下来,去真正地解决问题而非发泄不满、
但提升觉察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
觉察力能让我意识到我正在分心,让我接受这分心,并轻柔地把注意力再调整回来。这样,觉察能力就带来了专注。
此外,觉察力能让我更好地分析和明确我的焦躁、不安的来源,而无法沉下心来学习,拖延症等,大多是因为焦虑,因此,觉察力也对解决我的拖延症有意义,因而对我的画画有意义。
以及,或许,直觉就是觉察力的一种体现。
实际上,大脑有一种“自动导航模式”(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 Default Mode Network),我们走路,刷牙,以及各种冲动,强迫症,习惯,都来自于这个自动导航模式,它是感性的,模式化的,为理性认知分担负担,但它有时候也会覆盖掉理性,比如走神,无法抑制的愤怒等。在专注复杂任务时,进入自动导航模式就意味着分心。觉察力,让你能够认识到自己正处在自动导航模式,并主动切换回专注模式。
觉察意味着折衷主义吗?
结论:非也。不评判和接纳,都是为了更客观地明确现状,而非忽视情绪,让它无所作为。实际上,觉察的下一步,就是利用觉察得到的信息去进行分析,指导我的下一步动作。倘若被现状所影响、操控,我们反而就可能被感性冲昏头脑。
觉察发现自己的情绪,而折衷要取消掉自己的情绪。觉察让我们更有主见,而非看破红尘。
拔毛癖和非正式的觉察练习
我十多年来一直有着拔头发的强迫症,喜欢摸发质不好的头发粗糙的质感,然后拔掉后叼在口里。练习觉察似乎有助于解决这个强迫症。
“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观察和思考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培养觉察能力的有效方式,即使没有系统地进行冥想训练。这种非正式的觉察练习(Informal Mindfulness)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关注当下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模式,逐渐增强自我觉察力,从而帮助管理拔毛癖(或其他强迫行为)。”
具体操作方式是,在平常也主动地去观察自己的行为,情绪,思考过程,以及出现拔头发的冲动的时候及时叫停自己。
这个看上去相当抽象,但好像光是这点就足够去实践了,告诉自己需要主动观察自己后,好像确实就能够开始主动地进行它了,很多突然的冲动,如晃腿,手伸向头发,都会触发它…即使我还没有开始正式地进行冥想。
既然这里提到非正式的觉察练习,那当然就有正式的了。正式的觉察练习当然就是主动的冥想。但这个是后话。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