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个月》前两章的复习

思维 Playground,这是我的思维的游乐场,无拘无束,让感觉带着我走,以前学过的看过的东西都是玩具。这里去进行一下复习,即使这实际上是我今天早上记的东西(突然感觉自己像神经病,哈哈哈)。

上面我们学了啥来着?对,PDCA。P,找到范本,D,用自己当前的最好的水平,最认真的态度去使用范本的画风完成一幅画。C,找到我和范本的差距,A,修正这些差距,然后再是 P,重复这个过程,三个月一轮(还是多轮?)。

使用同一个范本,强迫我们和同一个老师做对比,强迫我们去发现我们自己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这属于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完全以老师自己的立场和评判标准去评判我们的画。这也是为什么只能选择一个老师——选择多个老师的话,就很难做到“站在老师的角度”(虽然只选择一个老师的话只是相对好做到……)。这实际上也是合了刻意练习一书中关于找老师的部分。

可以说,只选择一个老师,可以创造“客观”的评判标准

而这也同样要求——我必须认真画,尽全力画。我不认真的画,得到的问题,我也必定不会服气,我会争辩说我晓得这个问题,只是我没花心思处理那部分。这是必须避免的。

C,A 过程和机器学习相比较?

虽然觉得和机器学习的学习过程一样,但其实有差别,可以思考一下。

深度学习的学习过程是怎样?首先,我们需要准备数据集,明确某个特定输入对应的期望输出。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范本的画当作输出,但这样做其实并不完全合适。

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单纯把范本的画作为输出,那它的输入应该是什么?是作者当时的思考、创作过程,还是他的绘画水平?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得的。我们不可能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经验以及所有的上下文。因此,直接把范本的画作为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出,并不合理。

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输出呢?输出应该是范本和我的作品都能具备的东西。比如,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一幅画:构图、人体结构、细节(如脸部、头发、肌肉)、颜色、边缘过渡、质感、特效等等(说的比较散,但是这么个意思)。这些评价维度才是模型应该学习的目标,而不是单纯复刻范本的画。所以,我们把这些维度去当作我们的模型的输出

这样一来,输入的重要性就降低了。无论画的是什么题材,比如一个少女站在原野上,还是一个士兵置身于城市废墟,只要我的画风、构图能力等都是相近,那么在这些评价维度上的表现也会相似。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便可以不再过多关注输入,而是专注于输出的改进。

这就是这个“绘画”模型有趣的地方——它与传统的深度学习不同,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并不严格绑定。我并不关心输入的具体内容,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输入(题材、内容)来观察我的作品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然后对比自己的结果和范本的结果

接下来是损失函数,用来衡量我的作品和范本之间的差距。前面提到,输出是对画的各个维度的评价,因此损失函数就是比较我和范本在这些各个维度上的偏差。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更清晰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是构图不稳?人体结构有误?颜色搭配不协调?每个维度都会暴露出具体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偏差最大的地方,然后逐个击破。

相比于单纯地觉得“他妈的我画的好丑,我崩的像个什么一样”,这种方式能够得到具体的,特定维度上,因此很可能是容易去针对性地去解决的问题,因此更具建设性。

从这个心智模型看来,既然范本我实际上只关心它各个维度,而这些维度是和作者的画风,艺术水平相关的,那范本实际上可以是这个作者的多个图。

一些问题

首先是关于输出的维度的定义,前面提到了一些常见的维度,比如构图、人体、透视、颜色、边缘、质感、特效等。但这些可能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实际上,我们可能需要划分出更多的维度。而且,这些维度之间未必是完全正交的,也就是说,它们可能会相互影响。因此,为了让评价更全面,我们需要更精细地定义这些维度。

但,最要命的点在于,如何定义这些维度,本身也受到我当前绘画认知水平的限制。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对维度的划分很可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偏离实际的。那么,我基于这些维度找到的问题,也可能是片面的。但一般来说,只要不完全偏离现实,即使我的划分方式不够精准,我依然能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取得进步。随着能力的提升,我自然会逐渐优化这些维度的划分,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损失函数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前面提到,输出是对各个维度的评价,而损失函数需要比较我的作品与范本在这些维度上的偏差。然而,我对这些偏差的判断,同样受到我当前认知水平的限制

换句话说,如果我无法准确衡量我的作品和范本的差距,就可能无法精准地界定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后续的针对性练习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有两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 借鉴大师的经验:可以多去研究绘画大师的相关材料,看看他们如何评价画作,是否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可供参考。
  • 寻求外部反馈:可以请其他人对我的作品和范本进行对比,他们的评价可能会比我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加全面、细致,也更符合实际。

不过,即便如此,我也不必过度悲观。人脑的容错性是很强的。只要不是完全偏离现实,只要不断实践、反复思考、尝试试错,总是能够取得进步的。我应当相信自己的潜力,同时也相信唯物辩证法。

关于选择范本

范本首先要能够感动你,要让你能把它挂在墙上天天看,天天品味,毕竟这个范本要看三个月,它必须要能够狠狠鸿儒我的心里

有魅力的作品的三点:有空间,有焦点,有想法。

有空间,让画面中的内容有存在感,像真的立在那里,让你有进入画面的冲动

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和有趣的形状(剪影),贡献空间。

有焦点,即有主角有配角,有疏有密,有强化有弱化,总之它绝对“不平”,有戏剧性。

构图,对比(浓淡,疏密等)贡献焦点

有(明确的)想法,作品是深思熟虑,反复思考,反复试错得来的,作者在画面中有自己的坚持,执着,而且作者相信自己通过反复的迭代能够得到更好的画面

有想法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用一切能用到的手段去提升观感——比如疯狂使用软件的变换功能,比如使用 AI 去重绘等(可别把它上传到网上去了,这个就是仅为学习了)。注意记录修改前和(不同)修改后的比较

关于如何画自己的画

我之前以为saito老师不让描图和临摹,但是允许搜集额外素材、教程之类的呢,但我重新翻看了一下第二章,我觉得saito老师的意思是,仅参考范本去画自己的作品,这显然要求不能搜额外的素材,特别是教程,绝对不能搜集,必须要亲力亲为,按自己当前的能力去画,半点不参照其他人的方法论和技法,以完全体现出我当前的能力

但既然能参考范本,我就有参考shion老师的多个作品,去找共性的权力,这个权力必须得利用一下

但这里显然要通融一下——虽然不能搜教程,以及二次元的素材(容易陷入照抄),但现实的素材应该是可以尝试搜集的,比如我想画中世纪异世界的骑士少女,我就得知道铠甲的结构怎么画之类的,但找素材也要有个度,我不应当照抄人像照片的姿势等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作弊。

这幅自己的画可能是这样的过程——我要设计我的原创的角色,然后选择合适的构图(可能还要画一些剪影之类的),在这个构图下再开始实际的绘制。有趣吧,构图最优先,我以前从来没有这么思考过

另外,shion老师说自己第一幅画画了五六个小时,但他使用这种方法时本身已经画了很多年了,我得给自己放更长时间可能。

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saito老师提到的注意事项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N411C76v/

关于如何放弃临摹,从零开始画原创作品

画不出来是正常的,要是画的出来那就是专业的了。重点是尝试去画。

唯一能够参考的只有范本,尽全力去想如何再现范本的风格,这个再现的方法并非一定要和范本自己的绘画流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