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幻想问题能一次就解决
之前记了使用 SMART 原则去进行学习和实践,要点是把问题划分成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以方便我去执行。
SMART 原则可以认为是一种方法论,它偏向实用主义,帮助我们去构造和完成任务,这就给人一种幻想,以为只要把问题分成具体的任务,再去解决这些任务,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但很多问题不会这么简单就解决,对于技术性问题,解决它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后面即使再冒出来,用同样的方法再操作一遍即可。
对于概念性的问题——如何理解某个概念,学习某新的领域,啧相较于技术性问题更容易反复,一个你认为可能熟悉的概念,对它建立了心智模型后可能会感觉自己已经理解它,但在后续的实践,或者更深入的学习中的时候,又会感觉对它的理解又不够深刻,需要回炉重造,去改善它,甚至去推翻重铸它
这俩都是和个人的生产生活实践相关的,更恐怖的是关于历史事实的问题,社会问题——从它身上真正能看到什么叫螺旋上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生倒退,随着风向转,这个时期解决了,下个时期又冒出来。(当然,这也是因为社会问题通常有其社会背景,即上下文,因而不够普遍,过于具体,当前解决了,换个上下文又冒出来了也正常)
写的抽象,但那句话总没说错——不要过于乐观,不要幻想问题能一次地,一劳永逸地解决,要做好回炉的准备;但同时也不必过于悲观——终究会上升的,事情终究会来到下一个阶段,问题的解决终究会发展,即使解决的人不是我,悲观同时也是一种自负——以为这些事儿都该揽在自己身上。
接受这一点也有好处——拒绝完美主义,不再奢望一次性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便敢于去面对那些复杂地让人望而却步的问题——反正不能完全地解决它,那我就尽我所能,把它解决得足够满足我当前的实践即可;或者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大胆的再划分,直接去解决划分后的更具体的问题,而不管这划分是否完全科学——实践中终究会把问题都暴露出来的,死纠结只会让人原地踏步,在实践后,有了经验,我们明白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因而就有进步,就能再改进,回炉。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认为这种做法应当是符合主席的说法的。这种说法究竟是否科学,在实践中检验它就好了。
实际上我现在就感觉上面的描述可能存在问题,没有从矛盾的层面上去处理,直接就说把问题划分成子问题了,这个划分是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做的,抓错主要矛盾或认识不清楚,这里划分就会划分错,导致后面做无用功。但是走岔路实际上也是难免的……只能说这个问题本身也是个复杂问题,需要反复回炉,螺旋上升嘛,这个词太对了。
顺带一提,我刚发现之前对吉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买了本音阶指法书,光盯着各种调的音阶的指法瞧,这便是奢望一次性解决问题——它太大了,同时又太抽象了,即使划分成小问题(划分成各个调的指法分别学习)。还是会涉及到很多死记硬背,而且解决这些小问题难以让我在演奏上更进一步(不满足 r 原则),而且记住了也同样会忘。我觉得应当在对吉他指板,基础乐理更了解后,同时熟悉某个调式(大调,小调)和常见调性后,才能往这方向进行学习,即使学习也只需要关心那些会常用到的。
形式化的说,我其实就是把学习吉他这个大问题,划分成学习各调性的音阶这个子问题,这个划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证明我对这个问题的主要矛盾了解不清。
但说到底,我几乎没有什么从问题中找主要矛盾的经验,实际上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大可能已经悄然地在内心里掌握了主要矛盾了,只不过没有表达出来;后面在实践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马列主义也该重新学习喽。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