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是一种模式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ehZzPEqe 的笔记。这个视频虽然是卖课的但我喜欢它的风格。其实对我来说没有真正的干货,但我晓得,重复是必要的。


大脑天生习惯节约能量,这无可指摘,这是几千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它不适应于我们——同样的机制,带来的是懒惰,畏惧变化,囫于舒适区……而好消息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点,理性,或者说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我们改造自己,建立新的神经通路、思维模式,去克服这种大脑的天性。虽然这是困难的——改造的对象同时是改造的主体,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困难。

这里的关键在于,不要把它当成大脑固有的,不变的特质,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既有的习惯,惯性,模式,轨道,循环,是可以被个人的实践去改造的。这里把“它”称为是“懒惰”,但其实上面提到的“畏惧变化”,“囫于舒适区”,指的是同一个问题。

懒惰是一个模式 pattern——比如我下班回到家,第一个想法就是躺床上,躺床上我就不想做饭,想点外卖刷短视频,它是一环扣一环的,一切都自然而然,而真正对我长期有意义的事情就这样被忽略掉了。

how to break it?用理性,用科学的方法,顺应大脑的规律去改造大脑(毕竟,外因必须依靠内因起作用)。

这个视频介绍了六种直接可实操的方法。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即,建立自我认知,这个之前也思考过,先假装自己是我想要成为的人,去建立这样的自我认知,对自己说,“我是不画画手就痒的 Geek”,让认知跑在行为前面,只要你去模仿,你的大脑就会尝试去相信,并开始以它为准绳。就像戴上面具太久就摘不下来的那种说法一样。对大脑来说,Truth = Repetition,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但方向是没错的。

(顺便,我喜欢geek这个词,我之前给自己定的自我认知是“画家”,但或许定成geek更合适——什么都想试,看到新鲜的东西就想去研究,就像我在编程上所做的那样一样)

五秒法则

如果你心里冒出来做正事的好念头——去画画,学习,健身,乃至去刷牙、洗澡,在心里大声倒数五秒,然后强迫自己马上去行动,不思考,不犹豫,一个刺拳招呼上去!

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简单说就是未完成的事情最抓心,最容易引起你的关注和焦虑。“未完”,“悬念”,乃至UI中的进度条,都会吸引你。

不过作者提到这个效应是为了表明,只要你强迫自己开始做正事5分钟,大脑就会开始在意这件事情,这会让你更容易继续推进下去。

按照我之前的认识,这5分钟你可以从最简单、明确的事情开始,打开画布,随意涂鸦,写个HelloWorld……就像下一条里的。

拆解、明确任务

把任务拆的尽可能小,小到可笑的程度。我不是去画画,我是打开新画布;我不是去做网站,我是新建一个文件夹(这个可能太小了……)。

让你的第一步轻而易举(因为第一步是最难踏出来的,就像推动一个滑块时,静摩擦力是最大障碍)

沉浸学习

看(你正在学习的领域的)视频,听播客,从非学术性的媒介去吸取内容,就是说让自己沉浸在这样一个低强度,但更重要的是低阻力的学习环境中。

在画画上这个不太适用……但让自己刷视频时也刷画画相关的视频,更广泛地说,让画画渗入到生活的每一方面,这会是有益的。

但真的不适用吗?我能举出适用的地方——网络上有原速跟练带解说的绘画视频,跟着他们去走,体验创作的全流程,这不就是一种低阻力的学习路径吗?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