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笔记1——INTRO
考虑到时间和精力有限,这里要保持实用主义,目标是让中医能指导生活、个人护理上的实践——其实也就是饮食、作息、穴位按摩啥的了,真正的治疗如针灸,中药,给自己整的风险太大了。
这里学习一下中医的整个的一般论。大部分内容大概是来自于 AI。
什么是中医?
用我习惯的话术来说,中医就是古人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对身体的运行机制的一套心智模型——它所涉及到的概念,如经络脉,气血,阴阳,五行等,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对应的客观上的实体,更多地是用来解释身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所造出来的东西。但这不意味着它就是反科学的(虽然它很大程度上并未经过科学的实证的检验),它是经验的,而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它确实在许多地方上管用。
但也需要注意——正因为它是心智模型,是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且其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古代、封建迷信时期所发展的),因此它其中可能会存在许多迷信的,反科学的部分(比如我最近看的一个中医就在潜意识地给我灌输一些宿命论的观点,我相信他的本意是让我调整心态,“尽人事听天命”,但我还是喜欢他用更现代的说法去表示),在实际学习时,应当辩证地看待,尽量去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从个人学习的角度出发我也做不来什么,但保持批判,多方求证是值得做的)。
中医相较于西医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以整体性的角度去理解人体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同时人和外界的自然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也是相联系的。而西医更多是“模块化”地去理解人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比如,中医对特定部位的症状,不会光从这个部位本身去考虑,而是从全身去考虑,比如我之前看到某个案例说把牙疼和胃联系起来,比如我看到干眼症的案例中应对眼痛,可以按虎口和脚上的穴位来改善,这初看让人感觉非常不可思议。
同时,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注意这里不是辩证法的那个“辩证”,这里的“辨”是辨识,“证”即“证候”,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虽然中医确实是辩证的啦)——即使是同一疾病(前面说到同一个症状可能是不同原因引起的),也会根据个体的具体的差异而治疗方式有所不同。这显然要求医生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让中医更难完全地被科学所解释。
中医的核心可以说有:
- 阴阳平衡:解释人体的宏观的动态的平衡(矛盾),疾病即阴阳的失调
- 五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和自然界的关系(五脏对应五行),供指导诊断和医疗
- 脏腑学说:对各个内脏功能的抽象化的总结,强调功能、联系而非解剖结构
- 气血津液:身体运行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 经络系统:将脏腑、气血、症状联系起来的网络
……大概就这样吧,我当前也不够熟悉,反正对中医的理解也会是螺旋上升的,这个开头即可。
为什么是中医?
所以,为什么要去学中医?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中医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不像西医需要你专门跑去医院,中医你可以自己去给自己进行应用)——
- 中医讲究治未病,即关注“养生”,因此包含可以指导生活生产实践的部分(即作为生活哲学)
- 中医的经络脉学说允许你通过穴位按摩、艾灸等简单手段来调整身体,舒缓疼痛、不适甚至作为治疗手段(就算你再怎么不信中医,穴位按摩确实能缓解慢性疼痛,这是科学验证了的)
- ……还没想好
you guess what?这第一篇我就记这些,后面先整本中医书来看。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