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和行为
尝试用习惯塑造自我认知,某种程度上就是尝试用意识改造潜意识,让潜意识(在这件事情上)从阻力变为推力。
意识能改造潜意识,潜意识反过来决定意识(比如给你抛出各种“好的想法”)。潜意识不仅能决定意识(狭义上),甚至还能够压倒动物本能。本能是自然属性,潜意识是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通过实践可以压倒自然属性。
认知和行为
这个视频 谈论如何保持画画的动力,我得到一些启发。他说,自律是很困难的,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自我认知Identity——认知自己是一个画家,建立画画的习惯。
我考虑我要调整策略——我允许自己在娱乐时刷视频,但要求自己刷视频时必须画画(Identity!);我想让自己认同,自律是建立了自我认知(或者说,习惯)后的一个现象,建立自我认知才是本质,发生在自律背后的东西。
调整策略的原因是我发现强迫自己在工作时间专注画画不转移注意力也是困难的,而且我没有外界约束,没有明确且紧迫的目标……这是一次被迫的退却,但目的是为了进步。
我询问AI,AI指出行为(Behavior,或Doing)和认知(Identity,或Being)是相互促进的,一对辩证性的范畴。显然,行为是现象,认知是本质,但行为可以塑造认知,认知又反过来再决定行为,螺旋上升。
身份认同 = 至少最低标准的日常实践 + 可见的反馈存档
我要尝试把身份认同也纳入我的生活中,更好地推动我去画画和去减脂,这里得强调这只是手段之一。这里的一般论是——以建立习惯来建立认知,再以认知反过来推动我进步。
作为画家的认知
虽然我一个能看的过去的作品也没有啦!
在画画上,怎么操作?其实上面已经写了——我承认我当前确实很难约束自己去看视频去看本子在工作时间,这种自律我目前还做不到。那么就,宜疏不宜堵——我不阻止自己去看,但应当引导自己在这时候也去画,建立习惯,并期待在将来能够潜移默化地取得进步。
就像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指出的那样一样:先普及,再提高,提高是以当前的水平为基础去提高。我现在的这些措施只能说是“普及”,提高才是我们的目的,不然,二茬苦二茬罪要再来的。
偏向实践一些的考虑,这里画的东西,可以尝试是和视频、本子内容相关的,比如我会很经常看游戏视频,游戏的UI,场景,敌人,都可以尝试去画(如果有兴趣的话),电影的话同理;但考虑视频内容瞬息万变,我可能得临时截图出来去作为参考。但也可能是和所看的东西完全不相关……嘛,实践时看有哪些情况。
把画画嵌入到生活中,一个需要做的,就是降低画画启动的阻力——让它随手就能开画(将来学乐器也要能够如此)。
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是……整一个平板,想画就直接拿起笔就开画,方便得很。但我没平板了,所以我只能说,在电脑前常备纸笔,krita 常开,想画就马上整。
另外,我为每天的热身、练习,基于模板、脚本去生成相应的底图,给我框架,因此给我自由。这可以说是一种降低心智负担的方式吧。
其实另一个要做的是增加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情的阻力……但这里先不谈论它。
这里也得向自己强调——边娱乐边画画,我便不能追求质量和实际提升,它更多是对身份认同的影响(这也是一种影响啦),真刀真枪地干不能丢。
作为健身者的认知
同画画,这里也是要去建立习惯,去降低阻力。
目前我的护眼策略是,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其中3分钟进行20-20-20原则(这个时间是否太长了……?)看远处,2分钟闭眼。
这里的3分钟的休息可以做文章——这3分钟我也进行锻炼。以前的锻炼我是集中在特定时间的,主要是下午,这样分散健身有诸多好处,主要好处是能持续刺激到全身肌肉(即使是低强度),提高整天的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并避免久坐危害。虽然它无法让体重下降更快,但它能保证体重下降中脂肪占比更大。这3分钟也足够短,我能轻易说服自己去做它。
在实践上,我发现,每次3分钟的锻炼,手环好像记录了20千卡的热量,假设一天我操作它20次,这就是400千卡了!这让我每天600千卡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目前我这样安排:
- 跳绳 – 1 分钟
- 深蹲 – 30 秒
- 跪姿俯卧撑 – 30 秒
- 开合跳 – 30 秒
- 平板支撑 – 30 秒
5个动作,记录时间是个难题,但我发现keep能自定义训练,因此我在它里头创建了训练,正好我也可以拿它看每天我执行了多少次,挺好。
当然,我平常的锻炼仍旧继续进行。
战斗吧。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