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基于项目的学习

已经实践三周了,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很多了。

最大的问题是,日目标,周目标,阶段目标,无论是哪者,它们似乎均无法驱动我去完成它。是的,我定阶段目标,然后根据阶段目标去定周目标,根据周目标去定日目标。

但,我看着日目标,“完成 XXX 课程作业”,“默写 2 张友奈大头”,“看 XX 教程视频”,这些目标,确实没能吸引起我的兴趣,我的时间全部都浪费在 B 站视频和 P 站的官能小说上了。我知道有事情没做,但我就是提不起劲去做。

我再看看周目标,“完成 drawabox lesson 0”,“默写 5 张友奈大头”,“完成 Krenz 透视 L2”,它们仍旧没能吸引我去推进,因为我想着,既然这周还有那么多时间,那我何不躺平?然后等这周临近结束,已不可能完成的时候,我就光 emo 了。

阶段目标?我只有在定周目标的时候才看它,别提了,再说它形式和周目标是一样的。

但我也发现,我确实在 Project Zero 和 Project One 上投入了时间,虽然它们目标定的都太宏大,我都没去完成它们(但 Project One 我还是想再继续下去……)。

因此,我在考虑,我想把画画的日目标丢掉,我完全以项目为原子去组织我对画画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 PBL,当然它同时也是 PDL Project Driven Learning。

不过我先在这里强调一下,可以说 PBL 对目前的我最重要的,是给我的每一天一个明确的上下文,一个主轴,一个主线任务(一个,且一个,这个“仅”也挺重要),让我不至于空转,我在迷茫的时候总有一件事情去做。然后,Project 就成为了这时候的主线任务。实际上最近的实践让我意识到这一点——有 Project 在做的时候,我闲着没事的时候就自觉去做了。

因此,我就在考虑,干脆完全地依赖 PBL 试试,让我永远处在一个特定的项目中,而且这个项目是具体的,短期的(预想是平均三天左右,短的就一天,长的可能长达一个星期),把 SMART 和 PDCA 原则都利用上去定义的

PBL 的优势在于:

  1. 就如前面强调的,我的每一天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上下文,它就是一个兜底策略,避免我完全摆烂(虽然这点还得看实践,没那么容易完全摆平,要做好它反攻倒算的准备)
  2. PBL 面临的是和当前实践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我选择和我当前最相关的或最感兴趣的 Project,因此会有足够动力去解决它
  3. Project 可以提供明确的目标,死线,成果(交付物),复盘方法

为何是具体问题?练习我之前关于进步的论述,我认为,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具体问题。而在画画上的,一般的进步,就发生在不断地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中。因此,项目的意义实际上是超出它本身的。

但这里提出一些问题:

  1. Project 分为哪些类型,哪些粒度?
  2. PBL 我 2 月份的时候就研究过,但我后来没有去实践它,我现在的想法和当时的想法有何区别?
  3. PBL 如何同系统教程联系起来?
  4. PBL 如何对待画画进步的螺旋上升问题?
  5. Project 的完成程度,我要怎么去定?
  6. Project 我如果做一半失去兴趣或者发现难度过大,怎么办?
  7. 许多艺术家都强调需要每日进行日常的训练,比如去画人体动态去画速写等,基于项目的学习要如何和这些结合起来?

关于 Project 的类型和粒度

目前的话,就给 Project(后面 Project 中文称为项目)定为研究型,创作型和攻关型,其中:

  • 研究型:学习新的结构,新的技法,新的模型,要产出笔记
  • 创作型:一张完整插画、作品
  • 训练型:克服在理论上熟悉但在实践上生疏,需要大量练习的东西,比如线稿,手部结构,人体动态,质感塑造,笔触技法等,要产出练习集

比如,下面是一些示例的项目:

  • 研究型:
    • 各角度大头研究(这个粒度可能太粗,但考虑到各角度大头实际上处理的是同一个空间上的结构,确实不宜再拆,去分别学各个角度,但可在后期研究风格化时分别研究各角度大头,这时候就是从脸部对整个画面的贡献触发了)
    • 眼睛或鼻子或嘴巴结构研究
    • 表情集研究(这个同样粒度可能太粗,可以按表情类型分类等)
    • 头发一般结构研究(即头发的分区,绘制的一般论等)
    • 头颈连接研究
    • 花边画法研究
    • 人体动态画法研究
    • 写实画风发型研究
    • mignon 上色法研究
  • 创作型(均可重复,实际定的时候要定的更加细致):
    • 双人百合图项目
    • 武装 JK 项目
  • 训练型:
    • (透视中的)立方体训练
    • (透视中的)圆柱体训练
    • (透视中的)箱子训练
    • 金属质感训练
    • 树叶绘制训练
    • 大头 turnaround 训练
    • 同一角色表情集训练
    • 简单静物素描训练

实际定的时候,要把 Project 的描述定的足够——名称,死线,步骤,所需材料(素材),要求成果,复盘方法,让它能够独立地为我提供参考。

关于螺旋上升问题

就像学习编程的时候,初学时我学到过变量,然后学到函数时,对变量的理解又升一层,然后学到函数调用栈,又了解更多,再然后又学到词法作用域,学到闭包,晓得 python 的变量和 js 的 var 的特殊之处,是反反复复地重新接触并深化变量这个概念。

这就是螺旋上升,你现在学到一点东西,然后它足够满足你的实践了,你就近乎忘记它了。然后(在实践中)遇上一些问题,你意识到你对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你回过头来又去研究它,然后把自己的认识又提高一层。

而对画画上的各种概念、技法、能力,我同样相信,这会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比如,我现在去学大头的空间结构,但我目前还没牵扯到光影,而等引入光影,我又会回到大头,再来研究一次,而那时候,我会得到对大头的结构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对 PBL 有何意义呢?这就是说,我不应当吝啬去重复同一个 Project,这不是浪费时间或退步,这是进步的表现——我在实践中发现我的认识不足够,于是我回过头来,带着更复杂的问题再次去研究它,然后得到更深的理解

这里同时也会提出关于 Project 的完成程度的问题,Project 该完成到什么程度?完美吗?我自己满意?还是完成即可?甚至于说,是完成最小交付物即可?

显然这个得辩证看待,因为我仍旧不熟悉画画,我定的项目的难度可能并非符合当前情况,学习方向也可能不是我当前正面临的问题,因此中间总会出各种问题的。

因此,完美是不可能的,编程中我也没啥东西学到完美的(总有更深的东西,怎么可能到完美);我自己满意是最高要求,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的,倘若我觉得满意,我就必定会有成长;而若是无法满意,能循规蹈矩地完成项目也是极好的,就像我之前说的,“执行比结果更重要”,无论是在画画还是在主观能动性上,我都必然得到了提升;而如果项目难度过高,我发现我没法给它完成(或者需要咬紧牙关去完成,在这过程中会丧失热情),完成最小交付物也是可以的,同样的原因——“执行比结果更重要”,在将来我肯定会回炉的。

项目来自于哪里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就要上场了——项目来自于项目(当然,也来自于系统教程)。

我在项目中,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新的问题待解决,而这新的问题,我再为它建立项目,投入时间去处理它,而这过程又会提出新的问题。

这将鲜明地表现在创作型项目中,在当前(和将来),我定的创作型项目都将超越我的当前能力,我必然能够提出问题来,而必然会建立新的项目去处理该问题。

当然,项目还有一部分会来自于系统教程,把它转化为项目,这是后话。

关于 Project 的兜底问题

上面写到,Project 要定义最小交付物,这实际上就是兜底策略了,我无法完成整个项目或者中途转变兴趣,我至少把最小交付物提出来。比如之前的 project zero,one,我就可以认为最小交付物是草图,有那味道即可。

但倘若,连最小交付物我都缺乏兴趣和热情去完成呢?这并非无可能。

我能想到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迂回——承认我的兴趣是“流”而非“点”。我以周为单位(或者以阶段为单位,或者不定时间范围,去定一个支线任务池,随用随取),去给自己定一些支线任务,即项目之外的活计,如去学习某个特定的技法技巧,某个笔触的练习……虽然看上去和项目类似,但我会把它定的更加细致,可以容易完成的。

即对项目,即主线任务失去兴趣时,我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支线任务上,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流动的,我应当疏导它而非堵截它

具体的话,看实践,我现在想太多没用。在斗争中学习斗争。

和二月份想法的区别

二月份的时候,我记了一遍笔记,试图去进行实践导向的,项目驱动的学习,然而那篇笔记记了后我并没有去尝试,或者说轻描淡写的失败了。现在以现在的观点去批判一下二月份那时候的观点。

在二月份时,我把项目定义成一种很宏大的东西——我举例子时提出了这些项目:

  1. (在吉他上)完整曲子
  2. 写实风格的赛博朋克城市中的酒吧斗殴场景(我认为这是“具体项目”)
  3. 厚涂(我认为下面这些是“抽象项目”)
  4. 场景
  5. 赛博朋克
  6. 人体

但注意到,除了这个“具体项目”(它也足够复杂了!我现在这水平要完成这个创作项目不知道要做多少准备),其他项目,都太大,太宽泛,实际上当时的笔记中没体现出来,但那时候我把项目认为是要持续很久,如数星期数个月的事情,而现在我认为项目是更细粒度的,一个星期内完成的事情

同时,我也没有像现在这样为项目做具体的分类,这些项目看起来都太过宏大抽象,每个都足够拆解出上十个(现在定义的)项目

然后,当时我提出问题:“如何确定这个项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和技术?”。这个问题根本就没必要提——不用如何确定,以我当前的认识直接去回答即可,倘若我无法回答,我根本不会定出来这个项目。

其他方面……我觉得当时记的东西也没啥更多问题了。但明显的,我当时记那一篇笔记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内驱力,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太抽象宏大的项目和我之前的方式一样不会给我的每一天明确主轴,因此我同样会提不起劲去完成。

PBL 和系统教程的联系问题

这篇笔记记的也太长了,后面加加速。

我后面是要学习诸多系统教程的,drawabox,krenz,如何把PBL和它们结合起来?

这里有两种操作:

  1. 我在自己定的项目中,在有需要的时候主动去学习教程中相应的章节,即作为项目的理论材料
  2. 把教程的章节本身作为项目

这两个实际上都不太行:

  1. 系统教程之所以说是系统,就是因为它们自成体系,应当线性学习,只有那些一张图、一篇文章、一个视频组成的教程才能这么操作
  2. 这样和直接执行教程也没有大区别,但……仍旧有区别,项目作为主轴、主线任务的作用仍旧存在。

但并非是执行教程,而是把教程作为项目的话,这实际上也是要求我不止是完成教程,还要举一反三,去学得更全面……但仍旧是那样,看实践吧。

关于和日常练习的结合

许多艺术家都强调需要每日进行日常的训练,比如去画人体动态去画速写等,因为画画确实需要肌肉记忆,经验、素材的积累。

PBL 如何和这结合起来?

实际上我专门定训练型项目,就是试图去用它攻关那些需要大量经验的东西。

但这不够。或许我仍旧需要保留每天的日常训练,兼做热身

关于 Project 的结构

Project应当包含:

  1. 名称
  2. 项目类型,描述
  3. 死线,大致安排
  4. 目标(交付物)
  5. 最小交付物
  6. 执行步骤(要包含项目的理论,材料等的准备)
  7. 执行结果:终止、取消、通过(完成最小交付物)、完成(完成预期交付物)、满意(完成预期交付物而且自己很满意)
  8. 复盘方式

后面我会出一个Word模板用来定Project。

关于如何具体应用 PBL

当前我每天会打印任务卡,其中包含画画的日目标。

现在,任务卡中仍旧有画画的日目标,但日目标将是每日的例行练习。如果我想进行什么支线任务定到日目标中。

另行打印项目卡,包含计划的所有相关信息。

当前考虑是同一时间只有一个项目进行,但……看实践。

项目的具体制定,根据我之前给自己定的阶段目标以及绘画学习路径。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