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和需求和兴趣

塑造把我整 emo 了,亮中暗究竟怎么安排我心里还是没有谱。

但用理性介入,这个其实非常奇特——这是一个很小的问题,而且很可能不会影响我的创作(我在 emo 布料褶皱上的复杂的亮暗,它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计算的——布料会带来大量的自反光影响判断(事实上我认为作业的参考图它也没有把这个处理好,我感觉它画的结构是难以理解的),这时候按理说应当直接以造型正确为优先,而且我自己的创作不会去画这种东西)……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实践中我可能很快就能够掌握这个道理。

但这么一个小问题,我却 emo 了一天!这就证明我还是有大问题。明显地,我:

  1. 太想赶进度了,我虽然向自己强调我的目的是学到东西,但我还是在围绕课程进度和作业去思考
  2. 忘记了螺旋上升的道理,又自以为是课上完了我就会了

然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更加根本——我现在不明白自己的底细——我究竟想画怎样的作品?从我想画的作品来看,我的短板究竟在哪里?倘若我不知道我想画怎样的作品,我也无法说这问题对我究竟是不是重要的问题,我要的造型正确究竟是怎样的……

这五个月,我几乎一直在做练习。我需要创作去为我找到一个锚点,明确我当前的情况,我的舒适区,我的问题。

离过年还有 10 个星期(算上这个星期)。重新定下这个星期的目标吧:

  1. 用coldcat老师的风格做2张创作,可以尝试去画小稿,以尽量多地找感觉,避免抠细节(赛璐璐真的能画小稿吗……)
    1. 这个最优先,听到了吗?最优先,马上就去做!可以和临摹并行去做。
  2. 完成 coldcat 老师的这幅临摹,感受他的风格
  3. 继续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尝试掌握塑造的方法论(后续的课程,基本就都是二次元的风格了,正好伴随着我去创作)

具体一些,我这周在“自主学习”上打算:

  1. 先完成 2 张创作,其中:
    1. 它要基于coldcat老师的风格,用这个风格去进行我的思考
    2. 我不做完全的原创,而是以现成的其他的画师的画,或者照片,去用coldcat老师的风格去绘制,这叫风格迁移?
  2. 如果激起了兴趣,就尝试去临摹一幅coldcat老师的画,用笔实际感受一下他的风格,要向自己强调我追求的不是形准或画的一模一样,目的是为了得到神似

而后续的 9 个星期,伴随透视和色彩课程的推进,保持每周都要有相应的创作。在所有课程都结束后,剩下的时间就该我自己玩 PDCA 啦。

其中,下个星期则尝试首先投入精力到二次元人体课程的学习中,将色彩顺延一下(色彩后面的作业会更轻松一些,L3和L4是最难的大概)。

提醒一下自己各个重要时间点:

  1. 透视课程,明年 3 月 19 日录播关闭
  2. 透视 DLC 课程,1 月 10 日(W8-6)改图服务结束
  3. 光影课程,12 月 20 日(W5-6) L8,1 月 4 日(W7-7)改图服务结束,明年 7 月 1 日录播关闭

关于作业的推进,安排是:

  1. 透视DLC的人体的 6 个作业必须完成,因为它价值太大我必然有需求(但在此之前我得先有一些自己的创作,这样我才能让这些作业服务于自己的创作而非反之
  2. 透视 L8 要反复完成(把我的创作融入进去)
  3. 色彩作业继续推进,这个必须要完成 色彩L8,同样地,要完成多次,这是少有的能把创作拿去给老师改的机会

等等,究竟是什么驱动着我?

我曾经自认为是编程 geek,前后端,各种框架、语言、概念,我都想碰它一碰,并且玩得开心。我之前试图为自己建立绘画 geek 的认知,对一切都保持兴趣,对一切都求根问底(其实对编程我也没做到这样),但现在看来,这是不现实的。

等等…………我本以为编程我是兴趣驱动去学习的,但我细细想了一下,我发现我好像也是出于需求去学习的!我并非是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比如系统,网络层的东西我碰都不碰!

比如:

  1. 我去学 Haskell,Rust,Scala,Agda,Idris,是期待去掌握一个更优美、强大的语言来让我写自己的项目
  2. 我去学 FP,Monad,是期待能用到项目中写出更漂亮、易读的代码……
  3. 我毕设时学了 Vue 然后忘精光,后面又去学 React,是想看 FP 思想怎么应用在前端上;然后我后来又去学 Vue,是对 React 厌倦,想看更工业的解决方案是如何的(并应用在自己的项目中)
  4. 我去学编译原理,去写编译器,是期待有一个好使的语言方便我写脚本

虽然是题外话,这里的“出于需求”,很多时候是我自己想当然的,并非是真实的需求,结果我学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在实践中用到(虽然仍旧对我作为一个好程序员,对于我的元学习有益)。

我似乎从来就没有纯粹出于兴趣去研究什么东西过……?兴趣似乎是探索的结果!?

这里非常有趣——出于需求我去学习(即使是我本来不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才找到乐趣。趣味其实是副产品

所以,兴趣其实只是一个现象,兴趣是被(需求)塑造的。是我从完成需求中感受到了趣味,我从中尝到甜头,因此我便更倾向自己去设定需求并完成它,而这就是世人所称的“兴趣”。


所以,在我没有真正的需求的时候,我同样也没有真正的兴趣,所以我无法表现地像 geek,我对小挫折感到 emo,这个挫折甚至都没有实际拦住我。

而破局的关键就在于。创作,强迫自己创作,去说点什么东西,即使像小孩子说话,也要说。在说的过程中,明确我的症结,我最要命的需求,然后去干它。

赶紧去画,不要再在理论上绕圈子,行动起来

我本想记个检讨,怎么搞了一个小时……

GPT 5.1 的建议

(我感觉5.1比5极端多了,被 5.1 杠和提出一堆让我震惊的言论后我才意识到,原来5一直在附和我……)

GPT 5.1 强调,我对这种小的点就 emo,是因为我的注意力没有层级结构,理论上来说,我的注意力应当主要投射在和我当前的创作相关的东西上,而缺乏这种层级结构就导致我对所有困难一视同仁,即使这困难根本就不在我面前,碰不到我。

而创作,则提供一个极好的注意力锚点,让我只关心我当前最需要关心的东西。

GPT 提出我要定义我的“代表作”——我要提出三个问题:

  1. “如果我只能画一幅能代表我的画,它是什么?”
    1. 先别讲技术、风格、可行性;讲主题、故事、人物关系、情绪、空间。
    2. 这一步生成“方向性原型”。
  2. “为了画出这幅画,我当前最薄弱的能力是什么?”
    1. 可能是:人体,二次元结构,色彩设计,形状设计,画面叙事,剧情构图,甚至风格表达
    2. 这一步建立“真正的需求”。
  3. “哪个训练能直接贡献给这个需求?”
    1. 只保留能为你的那幅作品服务的训练。

这里的“代表作”,是临时的,只需服务我的现在,我当前最想表达的东西,会变化很快,但主要是指导我的创作的方向,提供这样一个注意力锚点。

最终的精炼建议:

  1. 创作每周必须有,但可以非常小(几小时级别)
  2. 课程按 deadline 跑,但不追全懂、不追完美
  3. 遇到不影响当前创作的细节:直接标记“未来复习”,不要 emo
    1. 询问自己:这个问题需要我现在解决吗?还是只需要我记下来、稍后补课?
  4. 只把“影响当下推进的点”作为你当前的重点
  5. 你现在的“代表作”只是聚焦工具,不是永恒方向
  6. 技能的长期价值由“未来创作方向”决定,不由现在的创作锚点决定
  7. 不要把“创作”与“课程互斥”,两者是主线与外挂的关系

关于我自己的代表作……我先拿coldcat老师的玩儿一下,找一下我的趣味。但我怀疑我终究会跑去画氛围型的东西,在那时候,就求助shion老师和幻想黑兔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