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画画的特殊性

这篇笔记开始记于 3 月 27 日清晨(然而内容太多,一次做不完),每个早上都必须找点事情做。今天早上起来想画点啥但不知道画点啥,可能随便涂鸦一下我就能画下去吧……但似乎还是没有什么兴致,那就像减肥,早起一样,找找意义吧。

注意到,画画和减肥、早起在复杂程度上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我需要更加严肃地,分更多阶段地去分析、处理它

画画的特殊性?

但画画和减肥、早起均不一样——画画可能有其特殊性——画画的量变质变的过程,可能需要经历更多量的积累,而不能像早起、减肥一样,马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看到进步,这么说这两块实际上是很……入门向的了。

但同时我注意到一种很危险的思路——我减肥正在取得进展,我有一段时间开始取得成就感,变得自信,然后我就又开始感觉:减肥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马上就能看到进步,我做需要更多积累的事情还是不行……这个想法对我来说或许是非常危险的——它会抹杀掉一切成功的积极影响,让我仍旧对自己产生质疑,带来的自信和成就感都会烟消云散,这样到后面即使我画画也有进步,我同样可能会有类似的想法,让我难以继续进步

但这或许也是思路上的问题——减肥每天,或者至少每周都能看到进步,这是因为减肥能很快地看到反馈;我如果把画画去拆解成这样短期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完成它们,是否仍旧能够复用减肥带来的经验?

但也要注意画画的特殊性——减肥是不需要带脑子的,但画画需要,减肥,这个星期我可以沿用上个星期的目标,但画画,每个星期可能的目标都会是不同的,我需要带着脑子去操作。
这个特殊性很要命——对减肥,我做一次心理建设后,就能够始终依赖它了,因为后面我要做的事情是始终如一的,就像某种惯性;但对画画,我可能需要反复去进行心理建设,每次在目标上有更新,我就需要重新进行心理建设。
但或许也不必完全悲观——大脑能够习惯这种变化,虽然我在画画上无此经验,但在编程的学习上有类似的经验——学习一门新技术,新语言的时候,总是每天都在学习和昨天不同的东西的。这证明我的大脑做得到这一点,我可以相信它。
但也不能过于乐观——编程我已太过熟悉,脑子里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神经回路了,因此学起新东西来基本毫无障碍,而画画却不一样;而且编程……很多时候对我来说是一个“体力活”,而画画反而是“脑力活”,我可能并不熟悉。
但我仍旧也不必悲观——大脑有这个能力,我只是要通过我的努力去迎合大脑的这个能力。想想刻意练习那一本书

总之摆正态度——画画可能是对我来说最难的一关,如果说人生是一个 RogueLike,减肥和早起是精英的话,那画画就是这个区域的 Boss 了,我以前只能打打小兵,但通过提升终于是打倒精英了,而继续进步,我也能够打掉这个 Boss,然后向下一个区域前进。

具体有哪些特殊性?

总之,上面扯一堆画画的特殊性(相对于减肥,早起),这里使用多种方式去看它们的差异(就像头脑风暴吧,这几种方式我都保留一下,因为我自己也不懂怎么用同一种方式全包括进去),对比项取 SMART,PDCA,以及有目的的练习中的专注,离开舒适区(目的和反馈在 SMART、PDCA 中重复):

范畴 画画 减肥、早起
S 具体目标 目标难以具体——画画进步算是什么具体? 目标极为具体——减到多少斤,什么时候起床
M 可量化 难以量化——需要主动和之前的结果比较去发现自己的进步,以及画画的提升可能有滞后性 数据直接量化,马上看到结果
A 可实现 难以直接衡量,需要使用正确方式发现自己当前的水平 减掉 1kg,早起 30 分钟,可实现
R 相关性 练习是否科学,是否和画画的进步直接相关,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 运动,断食,早睡早起,完全相关
T 死线 死线怎么定也很微妙…… 根本不需要死线——每天都有直接看得到的进步
P 计划 每个阶段都需要分别定计划,计划要足够详细让我能够直接依赖 定了计划后不用怎么改,计划也相对灵活
D 实施 需要全神贯注,脑袋始终参与 基本不用动脑子
C 反馈 需要主动地和之前的自己作比较去发现进步和问题,需要大脑充分地参与 数据直接反馈
A 处理 需要思考、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针对性定练习去解决问题 解决方案清晰,体重下降慢了我就更多运动,更大缺口,肌肉下降快了我就更多力量训练,更多蛋白质……
专注 练习中要保持思辩,勤问为什么,是否有其他方式 基本不用动脑子,自然而然
离开舒适区 需要始终离开舒适区 只有初期离开舒适区,习惯后哪哪都是舒适区
范畴 画画 减肥、早起
大脑的参与 始终参与,保持专注,且训练后主动反馈 基本不需要脑子,除了算一算热量,想一想最近遗漏了哪些训练即可
使用的方法 SMART,PDCA,要随着当前阶段不断变化,不断修正,且不断确认意义 学了方法论后依据它持续进行即可,不需要大改
量化方法 主观,需要主动和之前的结果进行比较,去发现自己的进步(如何发现也是需要考量的) 客观,数据说明一切
收获成果 非线性,可能滞后 马上看到成果,虽然数据会随着身体情况有误差,但趋势是可以参照的
最终目的 自我实现 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但比自我实现低级)
  1. 画画需要大脑更多的参与,需要更多的量的积累才能看到改变;而减肥和早起基本上不需要动脑子,且马上就能看到改变
  2. 画画的进步,需要主动去观察、比较、理解当前和之前的差异才能看到进步(即需要主动反馈);而减肥和早起从数据上就能看到进步
  3. 画画的进步是非线性的,可能会滞后;减肥和早起的进步是线性的
  4. 画画的目标、方法是随着当前的阶段不断变化的,每次我都需要重新思考并确认意义;而减肥和早起的进步是线性的,
  5. 画画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而减肥和早起,满足的是生理需求

总结所有特殊性,头脑风暴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头脑风暴是一个动词吗((

根据上面的描述,这里再次总结一下各种特殊性供后面做分析:

  1. 画画目标太抽象
  2. 画画目标太大
  3. 画画练习的科学性,相关性(针对性)
  4. 画画成果的难以量化性
  5. 画画成果的滞后性
  6. 画画需全神贯注,保持批判性
  7. 画画需始终离开舒适区
  8. 画画的目的是自我实现

然后是头脑风暴所有的解决方案,来自自己的想法,来自 AI 的回复,不管重复,后面再进行总结:

  1. 把画画能力划分为各个大领域,再进一步划分为各个小的,甚至是细微的能力,去针对这些微能力去进行训练,再将它们组合起来,所谓归并、
    1. 可以尝试使用技能树的形式去组织!
  2. 练习分为四类——微能力练习,能力练习,填空题练习,完全创作练习
    1. 微能力练习——最细微,最能够量化的能力,如,过渡两个颜色,画出平直线条,画出某种特定质感
    2. 能力练习——比微能力练习涉及更多东西,涉及我们平常所说的能力……注意这些练习都是专注的,脑子里都要想着特定的东西,如:
      1. 结构线素描(以三维空间的心智模型)(空间默写能力)
      2. 光影素描(以三维空间的心智模型)(光影默写能力)
      3. 勾线(以二维形状的心智模型)(线条能力)
      4. 各角度头部,眼睛、嘴巴等的处理(以三维空间的心智模型)(人像特写)
      5. 人体动态(以火柴人的心智模型)(人体)
      6. 人体速写(以立方体的心智模型)(人体)
      7. 人体速写(以 Bean 的心智模型)(人体)
    3. 填空题练习(领域练习)——对特定的素材,参考特定部分,去掉它的一部分或者多部分,并尝试还原,以实现整个领域的练习(有点像深度学习的一些方法),注意保持的东西可以多也可以少去掉越多东西就越复杂
      1. 保持光影关系,更换色相(练习色彩)
      2. 保持结构关系,更换打光(练习光影)
      3. 保持光影关系,更换背景(半创作)
      4. 保持构图关系,更换主题(半创作)
      5. 保持空间关系,更换角度(空间想象力)
      6. 保持同一个角色,更换其他内容(同人创作)
      7. ……
    4. 完全创作练习——字面意思
  3. 主动记录每天画的东西,并主动和之前的自己做比较
  4. 不止要对自己的画画能力做量化,画画时间、作品数量等内容也要进行量化以激励自己
  5. 使用物理的东西来表示自己的量化结果(就像存钱罐)
  6. 使用同一个主题来确认当前水平,如同一幅线稿,自画像,同一个物体
  7. 把自己画失败的成果也总结起来欣赏,不要害羞不给别人看
  8. 对自己的练习要尝试保持某种批判性,反复思考它是否真的科学(但不要过度,陷入怀疑主义,需要让自己知道——即使这个方法存在错误,我仍旧是能够进步的,只有什么都不做会完全不能带来进步
  9. 对每种练习,要写 checklist 作为最初的反馈
  10. 让自己能关注过程
  11. 渐进式推进——对自己的要求先不要太高,最初能画下去就是胜利!从小目标开始
  12. 建立习惯,就像早起和减肥一样,不如此就不舒服那种
  13. 从原子练习开始——极低门槛任务——画一个简单物体的轮廓和明暗交界线,完成后立即停笔不多塑造,并且做打卡,维持一定时间就给自己奖励
  14. 把观察也变为习惯——就像我学了透视后就开始关注消失点,我要关注生活中的一切,看到人就想到轮廓和结构线,看到合适光影就想到明暗交界线

具体的方案……另起一篇文章。

AI 的说法

GPT

你在断食+运动早睡早起上已经取得了突破,说明你有能力建立新的习惯,并持续进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套成功经验迁移到画画上?


1. 复盘:你是如何在减脂和早睡早起上成功的?

先拆解一下,你的成功模式是什么:

  • 渐进式推进(不是一次性大改,而是慢慢调整)
    •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断食+运动,而不是纯节食)
    • 正向反馈驱动(看到成果后更容易坚持)
    • 改变自我认知(从“失败者”变成“我能做到”)
    • 打造习惯系统,而不是靠意志力(每天固定时间做某件事)

2. 把这些经验迁移到画画

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论去建立画画习惯。

  • 渐进式推进:先调整起床时间,不是一下子跳到 4:30
  • vs 从小目标开始:先每天画 15 分钟,而不是一上来就高要求

  •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8+16 断食+运动,比单纯节食容易坚持

  • vs 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比如先从临摹、速写开始,而不是上来就画大作品

  • 正向反馈驱动:体重下降、精神变好,促使你继续

  • vs 找可见的进步指标:比如每天对比昨天的画,记录进步

  • 改变自我认知:“我是能做到的”

  • vs 告诉自己:“我是正在成为画师的人”

  • 习惯系统化:每天固定运动和睡眠,而不是靠意志力

  • vs 设定固定画画时间(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的 30 分钟,或者睡前 20 分钟)

3. 具体执行方案

✅ 先设定超低门槛的每日习惯

和你最开始运动一样,不要求“完整练习计划”,只求每天有画

  • 最低标准:每天画 5 分钟都算数(一旦开始,往往会画更久)
    • 固定时间点:每天 起床后 or 睡前 or 午饭后 画一点
    • 不挑题材:临摹、速写、涂鸦都行,重点是让自己“在画”

📌 为什么要超低门槛?

你早起不是一次性直接调到 4:30,而是逐步调整。同理,画画也不能一上来就指望自己每天画 2 小时,而是让习惯先扎根

✅ 用“正反馈”推动自己

  1. 每天拍照存档📷,看自己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1. 做可见的记录📅(比如用习惯打卡 App、日历标记)
    2. 定期回看,对比两周前的画,会发现自己有成长

📌 你是怎么在减脂上获得动力的?
→ 看到体重变化,看到肌肉线条,感受到体能提升。
📌 怎么在画画上复制这个?
→ 看到自己的线条更稳,透视更准,结构更清晰。


4. 解决“画画不如运动有成就感”的问题

运动的好处是它的反馈很明确(体重变轻、体能变好),但画画的进步不容易感知,这可能是你迟迟未开始的原因。
所以,你可以让画画的进步变得“可视化”

  • 画一个固定的主题(比如每周画一次自画像),这样可以清晰对比进步
    • 时间轴记录进展,比如把“两周前的线稿”“今天的线稿”放在一起看
    • 加入社群或者晒作品,让自己获得一些外部认可(就像运动时看到别人也在努力)

5. 未来升级方向

当你养成每天都会画的习惯后,可以逐步增加练习强度

  • 每天 5-15 分钟速写
    • 然后尝试每天一个小作品
    • 再制定更系统的练习计划

但前提是:你得先开始,让画画变成你的一部分。


总结

你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做到“从失败的习惯中突围”,这次画画也可以做到: ✅ 用渐进式改变(每天画一点,不追求完美)
让进步变得“可见”(对比自己的画,给自己正反馈)
用系统去保证习惯,而不是靠意志力(设定固定时间去画)
接受短期的波动,但不停止(有时候画得烂,但不代表你不行)
你已经在运动和作息上做到了,画画也一定能做到。
只要开始,你就不会停下来了!🔥

DeepSeek

直接结论: 将减肥成功的「行为设计学思维」迁移到画画领域,关键在于用系统替代目标,用过程定义身份,通过可感知的微小进步打破创作焦虑。


迁移策略三步法

1. 摧毁完美主义陷阱——「5 分钟原子练习」

  • 问题根源:画画初期常因「画不好完整作品」而放弃,本质是大脑对模糊任务的恐惧。
  • 执行方案
    • 每天设置仅 5 分钟的极低门槛任务(例:仅画一个苹果的明暗交界线)
    • 使用厨房计时器物理倒计时,完成后立即停笔(制造稀缺性兴奋)
    • 在日历上用红笔打勾记录,连续 7 天达成后奖励特定颜料(触发多巴胺锚定)

2. 构建创作的正向回路——「可视化进度条」

  • 神经科学原理:人类对线性进展的感知弱于离散成就,需将抽象练习转化为可触摸指标。
  • 实操工具
    • 技能点地图:列出 20 项基础能力(如透视/色彩过渡),每完成 50 次专项练习贴一颗星
    • 对比相册:每周固定角度拍摄手部绘画过程,月底制作成 GIF 动画观察进步
    • 废稿银行:专门文件夹存放画毁的作品,满 100 张后举办「瑕疵艺术展」自我复盘

3. 切换身份认知——「创作者晨间仪式」

  • 认知升级:从「学画画的人」转变为「用视觉思考的人」,降低技术焦虑。
  • 行为绑定
    • 早起后立刻进行「咖啡速写」:边喝咖啡边用 5 分钟画窗外景物(绑定已有习惯)
    • 通勤时玩「光影观察游戏」:给路人自动脑补素描结构线(无意识训练观察力)
    • 睡前用红色笔记本写「艺术家日志」:不记录技法,只描述当天发现的美(例:「夕阳在玻璃上的折射像破碎的琥珀」)

防崩机制设计

  • 弹性规则:允许每周有 2 天用「分析大师作品」替代动手练习(保持输入输出平衡)
  • 物理证据:购买透明亚克力盒,每完成 100 次练习投入一颗彩色石子(视觉化累积成果)
  • 反向激励:预先给朋友转账 500 元,声明「若连续 3 天未练习,钱自动捐给讨厌的机构」

关键认知

你在减肥中成功的本质,是把「自律」转化为了「自洽的系统」,而画画需要的正是这种「无痛渗透式成长」。当创作行为像刷牙一样成为日常生态的一部分时,所谓的「天赋差距」会被持续迭代的微小优势逐步消解。记住:达芬奇的 6000 页手稿中,90%都是未完成的练习草稿——伟大从来不是跳跃,而是跬步的复利。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