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01——什么是深度工作,如何引入它

这本书快读。因为读的太快而且跳跃所以可能不系统或者错误,甚至可能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我后面可能会让 AI 利用 RAG 通过原文来分析我做的笔记,到时候可能要进行再次的阅读,在 RAG 的帮助下,如何利用 AI 进行高效的学习对现代人来说也是重要的……

可能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在于,它启发我去在早上去进行学习,但还得看实践。

啥是深度工作

两种工作——deep work 和 shallow work,我翻译成深工作和浅工作,深工作是能无干扰的情况下,需要全神贯注的,真正产生价值的,推动自己和项目前进的工作,浅工作是琐碎的,容易复制的,对认知要求不高的,受干扰的情况下开展的工作,不会创造太多新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浅工作?因为所谓的最小阻力原则——如果不明确哪些路径有哪些具体影响,我们总是倾向选择对当前阻力最小的路径,然而这个阻力最小的路径在长期上的效果反而可能不如阻力更大的路径。比如,有啥问题直接问,尽快获得答案,以及邮件必须及时回复,这就会打断被问问题的人,要回复邮件的人的思考,增加他们的浅工作。比如,例会,这是管理者不想付出更多精力去管理个人的进度的结果,这也会导致个人陷入浅工作,无法持续关注。

这样看上去会让人感觉自己很有效率很 pro——我一天处理一万封电子邮件还开一万个会,但这种效率是虚假的,是“看起来的忙碌”(世人认为忙碌代表能力),实际的工作的进展不一定真有这么多。但最小阻力原则几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本能,生活足够累了,我要现在舒服。

“互联网思维”也促进浅工作,人们把互联网奉为圭臬,像互联网就是好,不像互联网就是老土,这种网络中心主义(是的,已经要上升到意识形态了),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我们开始习惯它无处不在。这种意识形态同样带来浅工作——我们被迫像网络一样时刻保持在线,即使是工作日的深夜也会因为钉钉的一个通知回到工作状态

上面的实例证明,现在的社会,公司,都期望着浅工作,认为这是效率的体现,而深工作则是倒行逆施,开历史的大倒车,很不现代。

而我相信,了解深工作和浅工作之差别后,也能对我们的个人生活有帮助,在学习的时候我是否也是在做“浅学习”,“深学习”。

然而,深度工作并非是那么好采用的,国内的工作节奏甚至比国外还要快,你要在线却不回人消息,要被人骂死。

而且我怀疑深工作的广泛性——没有技术含量,不需要大脑进行深入的思考的工作,需要深工作吗?我的工作里就是做做弱智项目,天天总会有复数个需求,每个都不难做,但每个都会很繁琐,那深工作对我适用吗?

深工作的准则

四个准则:

  • 主动引入深度工作
  • 拥抱无聊
  • 远离社交媒体
  • 远离浅(工作?)

主动引入深度工作

人类有把注意力转移到肤浅事物,如刷短视频,听音乐,刷社交媒体,的冲动,这种冲动会不断发生,消磨着意志力,直到战胜,举一个粗鄙但及其契合的例子:就像黄油里的快感度

这就是需要特定的方法去让自己进入深工作的原因。我们需要主动培养进入深工作的习惯。需要一些惯例,习惯的程序,引子,通过它们让自己快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六种策略:

找到一种安排深度工作的方式(作者称为深度哲学):

  1. 禁欲主义:尝试完全屏蔽浅工作,如果无法做到完全,那就只在特定日期段(甚至都不是时间段)去完成浅工作。然而只有部分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些能清晰地定义自己工作成果的人,不然不会被其他人容忍去使用这种方式
  2. 双峰哲学:将时间分成两块,一部分时间深度工作,剩下时间做浅工作;但这里的时间粒度是按天,周,甚至是月来的,对我仍旧不适合(不可能允许我整整一天不理人)
  3. 节奏哲学:每天分出一段雷打不动的时间去进行深度工作,并鼓励自己坚持这个习惯,这个则对我是最合适的,我可以尝试在清晨或者夜晚定出时间去进行学习或绘画,这可能会带来很好的影响
  4. 新闻记者哲学,在空闲时间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然后一段时间后再回来,这个最困难,需要熟悉深度工作,而且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坚定信心(这信心来自于实践的证明)

一个好的方式是,先把明天或者下周要做的深度工作定好,然后到时候直接按计划来,避免心智负担。

把深度工作习惯化:

习惯化,习惯化就是习惯化,让自己舒适,有条不紊,让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最小化。关于习惯有一些通用的注意点:

  1. 深度工作的场合,时间,外界状态(比如家里,清晨,一杯咖啡,整理好的材料)
  2. 在深度工作时,要有可行的方式来快速检查自己的工作深度,让努力具有结构性(像是某种可量化)

这里提到一段话,来自曼森·卡里:任何做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应忽略灵感,这个好像和主题无关,但记一下因为与我有关。

这里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我可以尝试在清晨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工作带来的影响,但这也要求我早睡。

花大手笔:

付出大成本——买一个正版的绘画课程,买一个上万的乐器,这样便能够推动你去学它,这能够降低大脑拖延的本能。

不要独自工作(???):

偶然创造性,接受跨领域的信息,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灵感。但也要能保证有能够独自工作的空间

4DX 原则:

  1. 关注明确的且是最重要的事情
  2. 抓住短期内能直接看得到的指标,如深度工作的时间,番茄钟数量?
  3. 做记分,驱使自己和自己竞争
  4. 定期反馈,如每周回顾最近的深度工作的状态

上面的原则可能可以更加泛用。

寻求安逸,屏蔽工作

“晚饭后不要查电子邮件,不要回顾白天的对话,也不要筹划如何处理即将到来的挑战;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如果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工作,就加一下班,但是一旦屏蔽工作之后,大脑就必须放松”。

也就是说,在生活时屏蔽工作,这似乎是有科学依据的——某些事情让潜意识去思考更合适。

这种操作也能够避免内耗,可以为真正重要的事情积蓄精力;而且,这里被屏蔽的工作实际上往往没那么重要

如何正确屏蔽工作?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总会有一些时候工作有未完成的部分,而这些部分在晚上会影响到你的注意力,让你在休息时间还想着工作上的事情。

屏蔽工作的关键在于,把工作都使用待办清单记录下来,每天工作末尾进行检查,这样让大脑免除追踪工作进度的烦恼,今日事今日毕,即使没有真的做完


剩下的后面继续。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