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Draw》椭圆部分的学习

主要看第五章。可能前面椭圆的绘制,透视网格也值得一看。这本书值得仔细研究,但当前我先放放。

第五章 椭圆与旋转

页码采用我手里的这个版本 PDF 的页码,这玩意儿没有目录,页面上没有页码,就非常奇怪。

对第五章,我专注关心作者给出的究竟是永远成立的理论,还是实践规律(作者在文字中没有分开强调它们)。

短轴,对角线,法线

P65

这一页提出,短轴必过对角线交点,短轴必为法线,这两个均是实践规律(但这也是好消息,证明我在实际画画时可以无脑用,大部分时候)。

Blender 来证明

既然连这本书都不提这里的理论规律究竟怎样,那我也不研究了。

但对比这个视频,短轴过对角线交点还有更多可以说道的内容……但出发点不一样——它是先方后圆,我是先圆后方。 这里作者指出来了具体的名字——方变圆是内切法,直接画圆是对齐法(短轴对齐)。

这两种方法,内切法是数学上精确的,3D软件看到的都是它,而对齐法是适用于绘画的,粗略但观感好的。何时使用内切法何时使用对齐法?按照我目前的总结,强透视用内切法,弱透视用对齐法,起整个画面的空间用内切法,起局部物体用对齐法。实际上使用对齐法时也可以考虑到内切法,即凭感觉地主动调整长轴方向,但仅仅是考虑而已

这再次证明透视学理论和其在绘画中的实践的差异。

车轮检查法

关于已经有一个立方体,要给一个面加上车轮,这里已经确定了法线方向,因此短轴方向可以确定(至少在弱透视下),但胖瘦?迷之那啥老师说可以直接凭直觉去画,但检验方式还是想要一个。

而实际的检查方法很简单——按椭圆边缘做四条切线分别平行于椭圆所在平面的两条边,检查对应切点连线是否大致和这两条边平行

P66

这个方法允许我在任意地方画出正方形,但必须向自己强调,这个方法一定依赖了一些我尚且不知道的前提(毕竟它能在缺乏必要信息(如心点)的时候画出正方形出来)。这里进行一些实验。

正方体画法

好玩儿的要来了——已经定出来消失点,使用上面的车轮法绘制正方体。这是容易理解的:

P67

但是!我如果以圆柱大法为底层逻辑,是不会出现这种先定出消失点连线再定正方体的作画顺序的,除非我是画两点透视。相应方法仍旧能启发我,只是要换换思路。大致过程:

  1. 用椭圆定出顶面正方形,根据短轴定出三个点向Z轴的方向(这个……当前只能说凭感觉定了,我不知道有何简单的方法去把它定出来,或许是根据椭圆对应的角度,猜测顶部平面的灭线和Z轴灭点的距离关系?)
  2. 取任意一个侧面,使用车轮法绘制它(注意它们共享一条边作为切线且切点是中点)
  3. ……

一些研究

考虑一个经典但让我拿不准的问题——正面俯视大透视人体(一个总是有去画的想法的镜头),我画了一个表示它的长方体,我想知道我画的长方体的宽高比:

但我发现,哦!我有一个更先的问题——这两个面,水平方向的线条和我将画的椭圆是垂直的,我不能直接检查我画的椭圆是否正确。这是车轮法的一个缺憾。

我用一个侧边去做车轮法,找到一个正方形(我注意到我这个正方形画的有点太歪了所以用直线工具处理了一下,留下了我徒手和直线工具留下的点,观察一下这两个点本身对测量有何误差(以看一下徒手的影响),然后用测点法去检查这个正方形,观察我车轮法做出来的误差。使用测点法时,我尝试两个心点——头左右的位置和脚左右的位置,检查差异。

(顺便,这里使用这个正方形,再利用鲁米斯法检查了比例,整个的比例为1:5,而问题就在于这个正方形是否标准了)

旋转一下为方便思考

头部的心点,比例为2:3,这个偏差已经大到无法容忍了。

脚的心点,比例为7:8左右,这个可以接受。

这证明,心点的选取对这里是至关重要的(会对一个矩形是否是正方形有显著影响)……我在想,这里预设的心点恐怕得按视觉中心去算,比如这里是人体,读者肯定会聚焦在头上。这就是构成课了,这里不表。

OK……我恐怕得在这里对自己明确一下——像这种极端透视,看起来合理即可,而仅通过这样一个没有任何额外信息的长方体,是给不了你什么合理性的,你要做的,应当是把它进行切削(当然,要利用辅助线),去画出一个方块人,再看是否合理,然后根据感觉去调整。

或许可以对自己说——即使是画面的整个的透视空间,也是需要迭代的,我定一个空间,往里头放东西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再修改或重定。当然,改透视空间等于是把整个画面都推倒重做了。所以在这里积累经验,避免大动干戈是重要的。(再说,对于这种人眼毫无经验的极端透视,确实需要通过研究、尝试去积累经验)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