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映和建构的思考
刚开始记下这些思考的时候,我以为我只是在讨论对绘画的看法,我从未想到我还能把它推广到心态,推广到元学习的程度……而契机,仅仅是不到10张的二分练习?看看我究竟做了多少笔记……但这10张二分应该是契机,我之前在透视上,在人体上的感悟也算数,量变终于达成了质变?这仍旧需要实践去检验,但我觉得我确实把握住了什么关键的东西,能够影响我将来的学习的东西,甚至不止是二分,不止是绘画领域的东西。而我思考的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学习马哲的意义就在于此。
下面的思考总结起来,就是: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不以教科书为准绳,而是主动地迭代、探索、试错心智模型,检查是否和实践相符;而我现在终于把它推广到绘画中,我现在也在不以参考为准绳,而是主动迭代、探索、试错画面,检查是否和期望相符。我喋喋不休一大堆,实际上是做了这样一个推广。
然后,在这些思考后,我到这时候才明确地意识到,我学习编程的方法也和他人是不同的……不说孰优孰劣,这确实是我最倾向的方法。这一点也非常有趣。
我注意到有的同学在二分上的作画逻辑与我不同:他先通过像3D建模软件一样在照片上画上环绕线去尝试分析所画的物体的结构,在心里大概有底后再去画。而我出于我自己的理论(画画终究是设计而非反映;画画是一个迭代的历史的过程,我不求一次性得到满意结果;对结构的理解是在画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的,它是参考图像-当前画布-我脑子里的空间结构的三者的三体运动……),不是这个思路。在一开始,我先对照片的细节不管不顾,我先关注它的大的概括的形体,然后直接开画,去用各种形状去“探索”,迭代去找到这个大的形状,然后再去“分治”,观察照片中的各部分的细节,关注小的形体,继续探索,做小的形状……如此反复直到完成。
我们的差别从最开始就出现——因为我认为我无法,也不应该在一开始就尝试在脑子里建立所画物体的具体的空间结构,我脑子里首先是个粗模,这个模型伴随着画面的推进不断细化。我自认为我的逻辑更加泛用,也更加适用于创作——这时候所画的物体的参考是不存在的,只能像雕刻一样逐渐成型。
但这里我得疑问一下了——他说的这种方法是他用文字描述的,而非是我看了他的作画过程。按理来说,他即使上来做了这种结构的分析,到实际绘制的时候,他大概会采用和我一样的流程,即先整体再局部,先大再小,只不过画细节的时候他不止靠探索,还靠自己之前做过的分析。同时,在思考上应该仍旧同样有差异——我猜想,在做形状的时候,他心里想着这个形状是否符合参考,是否好看,我心里想的,是这样做形状是否好看,会形成怎样的空间结构(的幻觉),这个空间结构是否和参考的一致?
我猜测这就是根本性差异——我以形状为工具,按我的想法去探索出来空间结构,再检查这个空间结构是否和参考一致;而他是根据参考去思考该画怎样的形状去体现结构。
等等……我又想到一个要命的地方,我学习褶皱的时候,老师从来都没有抄原图的褶皱,而是根据心里既有的褶皱原理和褶皱之下的空间结构去做创造。而对褶皱这样复杂地要命的几何形体,具体地分析和再现它的空间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
褶皱这个例子证明,“再现”不等于“复制”,而是“基于理解的重构”。这个问题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理论,但我仍旧应当警惕我太过放飞自我(这里的重点是,我继续坚持我的方法,坚持更多写生(以让我有一个可以用于debug和参照的对象)而非上来就去搞创作)……但说到底我目前还没有什么实践经验,让更多的实践来说话吧。
但对我来说,或许最重要的地方是心态不同,我以前其实也是他的理论,力图反映而非建构。但目的倘若是反映,我每一次和参考不匹配都是错误,是游戏中的一次死亡,带来一次挫败。而目的如果是建构,我的每一次不匹配都是探索,是走岔路,但这走岔路的经验也不会白费——它让我更明确怎样可能才是正路,它也可能让我看到新东西(游戏中,岔路一般都有好道具不是?),所以,即使我可能画的慢,但我也能获得更多。最重要的是,探索的过程会很开心,驱动我继续做下去。
非常有趣,对绘画的看待方式不同,也会让我的心态不同——我用反映论的角度看待绘画,我就以参考为准绳,我是结果导向;我用建构论的角度看待绘画,参考本身就只是参考,我以我自己的画面是否好看为准绳,我是过程导向。
必须提及——这篇笔记的反映和建构不是我之前说的反映和建构,这里的反映是让我的画面反映现实中的对应的物体,我之前讨论的反映指的是一口气把我脑子里的东西直接反映到画面上,我该丢掉我以前建立的这个术语,用更平凡的话去说它——推着画。
等等,那我学编程的时候,我尝试对所有概念,无论是基础概念还是设计模式、框架都去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而非背诵教科书(我最讨厌这个),结果这也是建构论?细细想来确实,在我自己对编程的学习中,我会花大量时间去建立一些心智模型(而在其他人的学习上我好像从来没看到过这一点),然后不断去尝试去找到这个心智模型的边界去进一步迭代它(或者推翻它……在学习一些相对学术的东西的时候这经常发生)。结果,你让我去解释某个概念,我会大量地使用比喻,而且会喋喋不休,扯一堆相关的话题(而且我充满自信,因为我的心智模型经过了我自己的实践的检验,不如说它正是从实践中来的)。
所以,就这一点上来说,我把编程的学习过程和绘画的推进过程给统一起来了,而关键字是建构。我在想,这或许是我最倾向的学习模式。我的进步,就体现在不断地建构我的心智模型(和当前的画面)中。(但我其实不喜欢建构这个词,没有体现迭代和探索试错,没有体现螺旋上升)。
我好像发现了一些不得了的东西,先让我有更多实践我再继续思考下去吧。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